总体规划

环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规划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环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规划认为,在未来旅游发展中,梵净山应立足山、水、林、城旅游资源组合优势,应对市场诉求,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方向、以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特色、以生态、佛教文化为重点,以专项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优势旅游资源转化步伐,着力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巩固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将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成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按照"梵天净土、锦绣桃源"的总体定位,环梵文化旅游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为"1134",即"一心一龙头,三城四片区"的产业布局,整体形成"梵天、净土、桃源"的"天、地、人"三重空间,并辐射思南、石阡、玉屏、万山、德江等区县。

    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元素,但目前的产品形态较为单一,作为一个具备深度体验潜力的目的地却只能成为一日游、二日游甚至半日游的"快餐化"旅游场所,需要在产品的深加工和组合度上精耕细作。总体上要根据"宗教养心、山水养生、文化养神、运动养性、生活养情"的目标,达致"山城一体、山水一体,山人一体"的境界,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格局,一市三县地方政府应联合景区、酒店、旅行社、协会、学校等相关机构,研发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不同的空间组合,即各市县之间、各景点之间、各乡村之间、山上山下、山城之间、山湖之间的种种搭配,不能完全按照观光的思路来做,而应按照体验的方式来。时间组合上要打破传统旅行社一日游、二日游的套路,推出不同时长的包价产品和小包价产品。

    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旅游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借助资源禀赋、气候资源以及业已形成的市场影响,还要站在竞争的角度,通过环境扫描、竞争对手分析,形成整合营销思路与体系,进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旅游业的更大发展。

    要迅速改变目前观光旅游的单一形象,树立起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生态养生旅游、文化旅游的市场形象,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活动,提高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在全国以及海外的知名度和游客首选度,打响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旅游品牌。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把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乃至全省旅游业的龙头。

    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而营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轮作",即过几年在一个地方重锤来一回,一锤管几年,如此会比较省劲省钱,因为宣传促销会有相应的"时滞"效应,在时滞期内继续花重金砸其边际效应很低。

    从铺天盖地式的"漫灌"营销逐步向针对性更强的"滴灌"转变。也即是实现营销资源和财力的集约化使用。铺天盖地的广告虽然能够提高知名度,但并不一定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消费。在些基础上需要结合其他手段,实现"精准营销","一对一营销",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